本课程是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郭莉萍教授——将叙事医学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对叙事医学的概念和来源进行解析。一起来跟随本课案例讨论消除您的困惑吧!
本课程从沟通和叙事的角度出发,总结阐述了症状学的重要性,批判传统授课只是孤立地解读症状对应的疾病,不从病人的感受去解读症状。好医生都是先从症状下手,有了症状的第一手资料,也就为诊病提供了货真价实,方便快捷的证据 。课程总结了授课教授多年临床的心得体会,从沟通开始,以叙事引导,通过医患之间的互动,增强对症状的认识。
本课程是由苏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惠玲和学生们一起从生理、心理、精神、文化多个角度,讨论《一起为你的六十生辰努力》案例中的照护细节,反思安宁疗护的意义。
晚期肿瘤患者多由于症状复杂多变且死亡可预期。但在他们临终前通常面临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痛苦及需求,普通照护者应该如何给他们提供治疗和帮助呢?一起来跟随本课见证一位老年医学科患者,她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吧!
本课程是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唐丽丽分享的两则临床案例。讲述了叙事疗法帮助惧怕死亡的患者走出恐惧,帮助自杀的老人回心转意。通过生动的故事深入解读什么是共请、共情有何重要意义。
临床的沟通不仅仅是“令人愉快”,还应让医疗谈话更加有实效。使病人不论在满意度、依从性、症状的缓解,以及生理上的结果都得到真正的受益。医疗谈话的成功,是药物和手术干预成功的必备。没有前者,也就没有药物和手术成功的可能性,即使偶然有药物和手术的成功,病人也不会在就医体验中得到良好的感受。
本课程是由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殳儆主任——"2018年中国医界好书"《医述》一书的作者,从医疗决策的原则及现实中的医疗决策两个方面,对危重病患者的治疗和陪伴进行解析。
长期以来我们的医疗行为“过多关注组织损伤对疼的调控、忽视了痛苦体验的人文关怀”制约了我们服务层次。新的生物医学模式下诊疗工作强调细化疼痛分类、躯体与心理并重, 以专科诊疗思路指导临床, 提高医务人员对病痛的理解。